日前本報報道了硅系產品多晶硅項目蜂擁上馬的消息。無獨有偶,這兩年,另一個硅系產品——以化學級金屬硅為原料的有機硅項目也在全國各地紛紛上馬。這些項目實際上是生產各種有機硅產品所需的基本原料單體甲基氯硅烷。我國著名有機硅材料專家傅積賚呼吁,有機硅項目大舉擴產有很大風險。
據(jù)了解,到2006年,已經建成、開始試車或投產的甲基氯硅烷裝置有藍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化工廠10萬噸/年裝置、江蘇梅蘭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和江蘇宏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各3萬噸/年裝置。2010年前將投產或建成的有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資的10萬噸/年裝置,浙江合盛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四川硅峰有機硅材料有限公司、山西三佳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山東金鈴集團等企業(yè)各為6萬噸/年有機硅裝置,還有以40萬噸/年為目標的藍星(天津)化工有限公司和山東東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此外,擬建有機硅項目的還有唐山三友集團等。項目總數(shù)有十多個,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
據(jù)專家預測,到2010年國內甲基氯硅烷的產量將達到150萬~170萬噸,加上跨國公司獨資和合資項目,在中國境內甲基氯硅烷產能將超過200萬噸。因此,業(yè)內人士形象地比喻,如果真的成為事實,屆時中國的甲基氯硅烷猶如山洪暴發(fā),其產量將超過位居世界前三位的美國道康寧公司、美國邁圖高新材料集團(原為美國GE公司高新材料集團)和德國瓦克公司產量的總和。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紛紛上馬、稱之為有機硅的項目實際上大多是年產能為6萬噸的甲基氯硅烷單體裝置,大都缺乏與之配套的下游產品,大都缺乏強有力的技術來源和支撐。這些項目大多不能生產上游原料,也不能生產眾多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不屬于有比較完整的硅產品產業(yè)鏈或有機硅產品樹的一體化綜合性項目。也就是說,這些項目生產的產品主要作為外供其他廠的中間原料初級形式環(huán)硅氧烷即二甲基硅氧烷和經過簡單加工的初級產品如107膠等。因此,現(xiàn)在紛紛上馬的這些有機硅項目,所擔風險是可想而知的。
據(jù)分析,供需缺口大和進口量大是導致有機硅項目在中國“發(fā)燒”的原因。有專家提醒,要冷靜看待供需缺口和大量進口。
首先,跨國公司在中國建設了不少規(guī)模較大的下游深加工項目以擴大市場份額。以原美國GE公司高新材料集團為例,在中國建有4個工廠,其在南通工廠的規(guī)模就有2萬噸/年。跨國公司迅速進入下游產品領域,使市場上二甲基硅氧烷供不應求的狀況勢頭不減,近三四年來每年進口10多萬噸。盡管近年中國有機硅工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甲基氯硅烷單體產量的增長也不算很慢,但還是不能改變二甲基硅氧烷每年大量進口的局面。但業(yè)內人士強調,這種狀況不是無期限和永久性的,會有改變和終結的一天。
其次,要深入分析有機硅企業(yè)盈利的前景?鐕径己敛恢M言,他們的銷售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亞洲,中國又占其中一半。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公司主要不是靠銷售未經深加工的中間原料盈利,而是靠附加值高的產品盈利。
據(jù)了解,到2010年,跨國公司憑借其本土化后低廉的成本優(yōu)勢、雄厚的技術支撐和豐富的銷售經驗,能繼續(xù)在中國獲得可觀的利潤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到那個時候,二甲基硅氧烷的價位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所左右。特別是在美國道康寧和德國瓦克的張家港基地40多萬噸甲基氯硅烷裝置投產后,目前3萬元/噸左右的高價位將成為歷史,連一些普通的下游產品都將充滿風險。如果不是靠合理的有機硅產品樹和有特色的產品體系,風險就更大了。一味“做大”而不快速“做強”,只靠一些初級的、雷同的下游品種去與人競爭,前景可想而知。
有的企業(yè)家似乎并不擔心中國市場上出現(xiàn)200多萬噸的甲基氯硅烷。他們認為,屆時中國成為有機硅生產大國后,大量的二甲基硅氧烷可以出口,走出國門。業(yè)內人士提醒,無論中國市場還是世界市場都不會是無限大的。同時,在當前節(jié)能減排的大背景下,不排除國家會出臺相應措施。到那時,變相出口消耗能源、資源的二甲基硅氧烷的前景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