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塑料肯定名列其中。已有上百年歷史的塑料,因其輕質、不溶于水、可塑性強、應用廣泛等特點,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塑料工業(yè)迅猛發(fā)展帶來的“白色污染”,也開始讓人們頭痛。有沒有一種可以替代塑料,卻又不會造成“白色污染”的材料呢?
近日,海南省多部門牽頭,組織十多家企業(yè)赴廣東考察生物降解塑料生產技術。一直先行先試的海南島,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方面,再一次走到了前面。
白色污染日趨嚴重治理工作難以為繼
在?谝恍┐迩f的垃圾堆放場,你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一個個裝滿了各種生活垃圾的塑料袋堆積成山。一陣風吹來,很多破爛的塑料袋和包裝袋隨風而起,四處飄落。
這些隨風飄落的塑料和泡沫制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分解,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白色污染”。實驗數據表明,塑料在自然中的分解時間在200至400年間,有的甚至達到500年以上。
對于“白色污染”,人們或許已經習以為常,但“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卻不容忽視。
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在新疆的棉田中,地膜殘留量平均每公頃265.3公斤,并且隨著覆膜年限越長,污染越嚴重,最嚴重污染田塊地膜殘留量高達597公斤/公頃,相當于地里已經儲存了10層地膜。
“大量的地膜殘留,將影響我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敝袊r科院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所的嚴昌榮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種子播種之后如果剛好處在地膜碎片上,對發(fā)芽有影響,缺苗的現象可能非常嚴重,導致減產。另外,會影響到水分和養(yǎng)分的運移,對農作物根系的生長也有影響。據測定,殘膜污染嚴重的土壤會使小麥產量下降2%-3%,玉米產量下降10%左右,棉花產量則下降10%-23%。
“海南盡管是熱帶省份,但農業(yè)地膜的使用量同樣非常大。”海南省塑料行業(yè)協會秘書長周鴻勛說。
據介紹,“白色污染”的另一個源頭就是隨處丟棄的塑料袋。據統(tǒng)計,我國每天使用塑料袋最高達30億個,其中用于買菜的就達10億個。以我省居民為例,吃快餐打包都要拎上幾個塑料袋,最后這些塑料袋都變成了“白色污染”的源頭,最終成為環(huán)!梆蠹病薄
據周鴻勛回憶,多年來,海南一直在為消除“白色污染”而努力。早在2000年,省政府發(fā)布《關于消除白色污染的決定》,明確提出從2000年5月1日起,禁止銷售和經營中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2000年,?谑腥嗣裾惨哉畹男问桨l(fā)布實施了《?谑幸淮涡运芰现破肺廴痉乐无k法》,并于2002年12月進行了修訂。
但由于立法滯后,缺少相關的具體處罰條款,治理“白色污染”在實際操作中一直不能有效地執(zhí)行。立法的滯后,使“海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政策幾成“一紙空文”,治理工作基本處于停滯與半停滯狀況。
塑料制品融入生活新替代品應運而生
1907年7月14日,美籍比利時人列奧·亨德里克·貝克蘭注冊了酚醛塑料的專利!稌r代》周刊將貝克蘭稱為“塑料之父”。
“一百多年來,塑料產業(yè)的發(fā)展由無到有,由小到大,可謂十分迅猛。如今,它已是人們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材料!焙D鲜∷芰蠀f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是世界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
不過,塑料工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環(huán)境。如一些農用土地因廢棄地膜的影響而開始減產,廢塑料引發(fā)的“白色污染”開始讓人們頭痛,塑料餐盒無法有效回收,生活用塑料垃圾難以處理……塑料廢棄物劇增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和環(huán)境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迫切希望尋找到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替代品,生物降解塑料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打破了不可降解的化石塑料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據悉,生物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材料為生物淀粉,生產過程能耗小,碳排放量低。而且,生物降解塑料能夠在90天內通過微生物降解,成為有機肥料,參與生態(tài)循環(huán)。
這種新型降解材料的出現,令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看到了徹底解決“白色污染”的希望;也將為鋼襯塑防腐應用的推廣帶來空前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