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法國巴黎世博會召開的第一天,一艘來自中國的船只?吭诹巳{河畔。法國工人們早早地就開來了一輛大型吊掛車,因為他們得知今天運來的中國展品中有一件巨大的工藝品《大水!贰H欢,當(dāng)“大水!绷料嗟哪且豢,法國人驚呆了。原來,帶隊的中國人只用一只手,提著“牛腳”就從甲板走上了碼頭。他們?nèi)滩蛔◇@呼:“這個中國人簡直力大無窮!”
法國人不知道,這只看似巨大的“水!逼鋵嵵挥惺嘟镏,它正是一件以輕巧精致著稱的福州脫胎漆器。福州脫胎漆器與景泰藍(lán)、景德鎮(zhèn)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三寶”。
清朝油漆匠沈紹安
脫胎漆器的輕巧,源自于它獨特的制作工藝,而這種制作工藝無疑歸功于它的創(chuàng)始人——沈紹安。
沈紹安本是清乾隆年間的一名油漆匠,他在福州楊橋路雙拋橋開設(shè)了一家小小的鋪子。平日,沈紹安以油漆加工為業(yè),同時制售一些諸如漆筷、漆碗之類的小商品。然而,正是這位普普通通的油漆匠無意中傳承了本已失傳的“夾纻”。
“夾纻”這門技藝在六朝時非常盛行,被廣泛地運用于大型佛像的制造中。當(dāng)時,要建造一座寺廟的大佛首先得用泥塑成胎,然后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復(fù)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這種佛像又有“脫空像”之稱,用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zhì)地非常輕?上У氖,晚唐時期,大多數(shù)漆藝佛像都被毀壞,“夾纻”技術(shù)也一度失傳。
然而,機(jī)緣巧合下,在一次油漆工作中,沈紹安居然悟出了失傳的“夾纻”,并運用于漆器的制造上。
沈紹安常常會到一些宅院或是寺廟中做油漆活。一日,他來到一座古寺做工時,偶然看到寺廟大門的匾額木頭已經(jīng)爛了,但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卻完好無損。這激發(fā)了沈紹安的靈感:何不仿照匾額底坯不爛的原理制造一種更為輕薄的漆器?
回家后,沈紹安將設(shè)想付諸實踐。他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的外面裱上夏布,涂上漆,等漆干了以后再脫去土模,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漆加工上色。
經(jīng)過反復(fù)的試驗,脫胎漆器終于誕生了,這名油漆匠的創(chuàng)新從此開創(chuàng)了我國漆藝文化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