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多頭拿錢勢頭當止
2011-04-28 來源:科學時報
當前,多渠道籌措科研經費已成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重要工作內容乃至追求,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多頭拿錢,越演越烈,弊端叢生,此現(xiàn)狀應有所改善,其勢頭當止。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日益重視,對科研經費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國已躋身世界科研經費投入大國之列。2000年以來,我國研發(fā)經費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長,去年中央財政科技投入達6197億元。一方面科研經費迅速增長,另一方面,科研經費在配置上存在分散現(xiàn)象,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客觀上為多渠道申報科研項目和多頭拿錢提供了土壤。
多頭拿錢導致的弊端明顯。一是不利于科研單位和學者個人形成有特色和穩(wěn)定的學術方向。在各渠道項目的引導和誘惑下,許多科研單位將發(fā)展目標和學科方向凝練到項目指南及項目其他相關信息上,研究單位間趨同式發(fā)展,缺少特質和特色,乃至定位不清。對科研人員來說,拿到大項目者,層層分包,很少做具體研究工作,做具體研究工作的,難以抵抗多方拉攏,禁不住多種渠道橄欖枝的誘惑。尤其是許多年輕學者,在從事科研生涯的早期和黃金時期,即追逐和圍繞多個渠道的項目在轉,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工作缺乏連續(xù)性,低水平重復,造成目光短淺,缺少沉淀,不利于形成自己獨特、穩(wěn)定的學術方向。
二是使科研人員不能專心致研。許多科研人員多頭建議和申報項目,同時承擔多個項目,將有限的精力用在“鋪攤子”上,忙于應付項目建議、立項論證、檢查評估、考核驗收等項目進展和管理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打“飛的”滿天飛,撰寫好Word文字材料,還要美化PPT報告,奔波輾轉于各種場合,忙得一塌糊涂,分身乏術,難以集中精力于科學研究。
三是助長了學術浮躁和浮夸風氣。一方面收入多、項目多的單位和人員顯得風光無限,項目多似乎就表明單位和個人發(fā)展好,工作做得好,導致單位、科研人員之間相互攀比項目承擔量和經費到賬量,“向錢看”的風氣日漸濃厚。承擔過多的項目和任務,只能是蜻蜓點水,對每個項目都不能很好地深入研究,缺少系統(tǒng)的學術總結,學術風氣日益浮躁。另一方面,多個項目必然要求多頭交賬,同一成果或類似成果向多個部門交差,造成國家總體科研成果的浮夸。表面上看,國家總體上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但許多領域因為經費投入存在著嚴重的重復設置,各部門投入產出和統(tǒng)計成果存在著大量重復,致使總體上的投入產出比不高。
造成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多渠道申報項目、多頭拿錢的原因,既有國家科研經費重復設置等方面的體制因素,也有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個體因素。
對政府部門來說,好的項目建議孕育和產出好的成果的可能性大,各部門都會有興趣予以支持,甚至有時候明知其他部門已有重大項目在支持,為了表明自己部門設立的項目將來能產出好成果,能有投入產出的高效益和大的顯示度,也要繼續(xù)立項支持。這既減少了項目立項和執(zhí)行的風險,又可免于將來在重要成果的發(fā)言權上落后于人。項目管理過程中對評估和驗收環(huán)節(jié)的輕視,也是重要原因,往往立項環(huán)節(jié)還較為認真,可行性論證把關較嚴,但對項目結題驗收則相對較松,嚴進寬出,“沒有通不過驗收的項目”,助膽了研究單位和專家個人到處拿錢。
對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來說,有時會把好的項目思路到處建議,說服多部門立項(往往一個部門支持的經費也確實不足以充分地支持研究工作)。很多情況下,一個好的項目建議,在并沒有多少變化或稍稍“改頭換面”后,建議到多個部門,即用來申報不同渠道的項目,得到立項和多頭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科研經費使用的一些政策和規(guī)定并不盡合理,尤其是對勞務成本限制過低,造成科研人員僅靠單個項目難以支撐研究,難以養(yǎng)活科研團隊,無奈之下,只得多渠道申報項目。多頭拿錢也實為無奈和被逼之舉,再加之有些科研單位對項目經費量有約定和鼓勵政策,項目申報越多,給科研人員的實質性獎勵越高,甚至科研人員的收入直接與到賬的經費量掛鉤,更加刺激了研究人員廣辟項目渠道來源,哪怕是與自身專業(yè)并不對口的項目,也有積極性去建議和申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最好大學排行榜100強最新版出爐,看看有你們學校沒? 2018-01-08
- 科研經費“松綁”政策頻出 2017-08-07
- 科研經費改革,科學家不再當“會計”了 2017-02-16